读完《异类》后,我找到成功的秘诀

读完《异类》后,我找到成功的秘诀

Tags
Thought Experiments
Published
April 30, 2023
Author
Gavin Fung
前段时间,我读完了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书中的观点对我冲击很大,今天特意来分享一下我的收获。
 
《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封面
《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封面
 
当我们说一个人是天才,我们大概率是在赞叹他某种与生俱来的优势。那么,当我们描述某人为“成功的天才”时,我们关注的仅仅是他的天赋吗?
 
我相信大部分人第一反应想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我们都不会简单地把“成功”与“天才”画上等号。因为我们知道世上存在着许多诸如“伤仲永”这样的例子。我们深知成功的背后,除了天赋以外,还有着某些别的因素。可是这些因素究竟是什么?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在1968年提出的一个术语,描述的是一种强者愈强,弱者越弱的现象。
 
作者尝试在导致“成功”的马太效应链中,寻找源头的第一环。最后,他很惊讶的发现,这个撬动巨大成功的杠杆并不在于个体,而在于外部条件,是从环境、文化、家庭、教育等方面对个体产生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说的“时势造英雄”。
 
书中用了大量的例子来证明这一点:
  • 比尔·盖茨早在高中就开始在计算机中心操作电脑,但其实在这个年代,放眼全球,电脑都是十分罕见的东西。
  • 甲壳虫乐队在成名之前,已经在汉堡有过一段漫长的演出经历。
  • 由于水稻文化的影响,亚洲人在学习与工作时会更加的勤奋。
 

把条件变成优势

既然外部条件的影响如此之大,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不是一批批被同样环境制造出来的成功?试想一下,比尔·盖茨的高中同学有着同样跟比尔·盖茨一样的外部条件,但最后为什么只有比尔·盖茨成功了?
 
因为仅仅依赖外部条件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把条件变为优势。在比尔·盖茨的高中,并不是每个人都选择了学习计算机。对这些人来说,珍贵的计算机中心并没有成为他们的优势。只有真正利用了外部条件的人,才算是拥有了这个优势。
 
如此看来,想要把条件变成优势,我们需要做到两件事:
  1. 发现外部的优势条件。
  1. 毫不犹豫地使用它。
 
做到这两点之后,当我们再与没有这个优势的人相比,这几乎就是降维打击了。
请记住,外部优势的核心是用自己的优势打别人的短板。就像大部分中国的学生都很卷,但他们的成绩不一定很突出。然而,如果中国的学生到了国外,他们大概率就会成为班上的学霸,进而获得更多学校的资源。
 

一万小时定律

在《异类》中还有一个很著名的定律 —— 一万小时定律。它认为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就需要10000小时的磨练。同时,这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这个定律是继外部优势之外,成功的第二个秘诀
 
比尔·盖茨读高中的时候大概是1970年左右,而计算机在1980年开始逐渐普及。也就是说,他比大部人多出几乎10年的时间可以学习计算机。正是这个优势,让他比别人更快积累到一万个小时的计算机操作时间,从而首先成功。
 
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的魔力。试想如果世上没有比尔·盖茨,还会有微软吗?我相信一定会的。因为总会有第一个积累到一万小时经验的人出现。
 
 

成功的公式

既然成功是有迹可循的,我们便可以尝试为它设计公式。
回顾全文,我们发现想要成功就需要做到:
1、特殊的外部条件。
2、把外部条件转化为自己的优势。
3、利用这个优势,提前完成一万个小时的练习。
至此,我们总结出了成功的公式:成功 = 外部条件 + 选择 + 坚持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