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童年時期起,我們的身邊總會有許多“成功”的榜樣。小時候,我常常心想:“將來我要像某某一樣成功。”
那時,如果你向身邊那些成功的親戚和朋友請教成功的秘訣,很多時候他們會告訴你:“努力,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事。”於是,你每天埋頭苦幹,期盼着有朝一日實現自己的夢想。然而,現實往往是無情的,隨着時間的推移,你理想中的生活似乎依然遙不可及。
那麼,是他們在欺騙我們嗎?不,他們的建議是真誠的,因爲他們自己也是這樣走過來的。那麼,究竟是什麼讓“努力做好自己本分”的魔法失效了呢?
時代在變遷
我們上一代人的社會環境與如今我們所面臨的並不相同。他們的時代是一個增量市場,只要你願意做,總會有回報。而如今我們所處的卻是一個存量市場。上一代人已經建立起各種商業模式,對我們這一代的期待是穩定運作這些模式,維持他們的商業地位和成功。
從這個角度看,過去的“成功經驗”似乎失去了參考價值。我們無法再像他們那樣通過盲目努力取得顯赫的成就。我們需要找到新的方法來實現自己的夢想。
理解我們時代
那麼,我們能做什麼?我們該如何做?這是當代年輕人面臨的最大問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深刻理解這個時代,找到那些真正值得學習的人物。過去,許多優秀的企業家如曹德旺、任正非等,他們的成功是基於那個特定的時代背景。再看看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對象?也許是Elon Musk、雷軍、李斌這些廣爲人知的人物。他們的成功背後隱藏着哪些原因呢?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對這些人物有所了解。不論你對他們成功的原因有何看法,可以肯定的是,如今想要成功我們需要付出的是複合性的創新。
Elon Musk的成功不僅僅是憑藉新能源電動車或者太空探索的單一嚐試,而是依靠他對未來世界的整體遠見。同樣,雷軍的成就也不僅停留在智能手機領域,而是通過構建整個智能生態鏈來實現。這些遠比“努力做好自己本分”要複雜得多。
這正是我們時代的特點:成功的門檻越來越高。我們需要不斷學習和探索。
向失敗學習
最近,我讀了一本名爲《Same As Ever》的書,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啓發,同時也是促使我冩這篇文章的緣由。書中提到,時代總是在不斷變化,我們永遠無法預見變化的到來。
雖然我們自認爲掌握了各種經濟知識和規律,但每次金融危機來臨時,大多數人還是難以預見。因此,我們很難判斷未來會怎樣,也無法預測哪種方法能夠在十年後助我們成功。但有一點是可以確認的:我們會不斷犯錯、不斷失敗。失敗是唯一不變的事實。
因此,與其追求虛無縹緲的成功,向失敗學習反而是更有價值的選擇。吳曉波在他的著作《大敗局》中深入剖析了曾經的大企業是如何走向敗局的,這本書是很多企業家的案頭必備。不僅是了解這些企業的曆史,更重要的是從他們的失敗中學習經驗。
例如,標王公司因盲目多元化而資不抵債,Nokia未能及時應對技術變革被市場淘汰等。這些失敗案例中蘊含的教訓極其深刻。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愈發感受到那句古老諺語“失敗乃成功之母”的智慧。失敗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我們學會如何避免再犯錯,更在於失敗中蘊藏着深刻的學習機會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