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完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微观经济学分册》,感觉收获很大,便打算写篇博文分享一下自己感受。
其实在此之前我也看过《小岛经济学》等经济学相关的作品。自从第一次了解经济学以来我一直有个观点—— 经济学应该是每位非主修经济学人第二门学科的最佳选择。
经济学究竟是什么?
相信大部分没有学过经济学的人都会把这个“经济”这个词抬到很高的一个位置,甚至会把经济与金钱、财富划等号。为此我们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究竟什么是经济学?
用最简单的话来说,经济学研究的其实就是两个事——效率与公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把蛋糕做大,然后把蛋糕分好。
蛋糕从哪里来?
大多数人感兴趣的股票基金等话题,严格来说应当属于金融范畴 。在金融体系中资产会有信贷的参与,从而导致很多复杂的影响关系。然而,在经典经济学中人类社会中一切的财富资源,归根到底其实都是生产,如农业耕作、工业生产、不动产的建造等等。
举个例子,农夫耕作种出了粮食,这就是生产。如果种出的粮食在满足自己消耗之余还有剩余,最好的结果就是把多余的粮食卖出去或者交换自己需要的其他东西。这时就产生了交易。
效率与公平
那么该怎么理解效率与公平?
效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可以生产的量。换句话说,就是尽可能地让每位生产者提高生产力。如果A国一个农民每年生产的粮食是B国每个农民每年生产的粮食的两倍,那A国自然比B国富有。
另外一个例子,假设A市的土地比较肥沃,每个农民每天可以生产3个土豆;而B市的土地贫瘠,每个农民每天只能种出1个土豆,但每个农民每天需要吃2个土豆。这时候,最好的结果应该是把A市的农民多出来的1个土豆分给B市的农民。这种没有改变整体财富数量,但优化了公民生活质量的调整,就是公平的体现。
经济学对个人的影响
我们在了解经济学的时候,往往看到的很多内容都是从国家角度出发,讲述如何调整经济。但是,我想强调对于个人而言,经济学同样有很大的帮助。它可以帮助我们更理性地思考社会问题,以及作出选择。下面,我会具体展开几个我的思考。
掌握你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指人们为了得到一个东西而必须放弃的成本。
举个例子,假设小明手上有一些零花钱,他在是买雪糕和买饮料之间拿不定主意。此时,如果他最后选择了买饮料,那么买这个饮料的机会成本就是失去了吃雪糕的机会。同样,如果他最后选择了雪糕,那喝到饮料就是他的机会成本。
必须要强调,在经济学当中机会成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可以说是一个贯穿全书的内容。因为在考虑选择(交易)时,机会成本实际上占我们总成本的很大一部分。这个在下列的示例中我们仍然会提及。
在我圈子中,听到最多的例子是,毕业工作一到两年后,该不该继续读研?其实我自己也思考过很长时间这个问题。用机会成本来描述就是,读研会让我们错过两年在职场上晋升的机会以及失去这段时间的收入。而继续工作则相当于放弃了学历提升的机会。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然我自己到现在也没有狠下心来做决定,但不难看出经济学的影响,会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思考这个问题。
接受税收的合理性
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是一个税收大国,但鲜有人关注过自己交过什么税。但当大家需要直接面对税收时,会出奇地一致反对。
那么,公民为什么要交税?
想象你生活在一个村庄,村里偶尔有人家里被盗窃。为了保护你的财产,你选择了每天守在自己家。但很快发现你的正常生活作息被扰乱了,从而影响劳作。假设正常情况下你每天可以挣100块钱,但自从你每晚守着自己家之后,你的工作效率下降,每天只能挣40块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想到雇人替你守着你的家,这样只要付给他的薪水少于60块钱,这个决定就是明智的。
然而事实上并不是每天都会有小偷出没,也就是说在平安的日子里雇人看守自己家的支出,实际上是浪费的。但你又无法准确地预估小偷在哪一天会出没。此时你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找到村里的其他人一起商量,大家一起雇人组建一直巡逻队,每天在村里巡逻。而采用这种方式,村里的每户人家只需要每天支付5块钱,这显然是一个更好的方案。
这就是税收的起源,它的本质就是为一些公共服务付费。公民平常也许不会感知到税收服务的重要性,但它们却无时无刻对我们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里我想作一个延申,说说我从“为公共服务付费”的角度对“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的思考。我曾经跟女友就“健康码的合理性”进行过争论。作为一个在香港留过学的知识份子,她坚信着“自由价更高”的理念,认为健康码是一种对人生活的束缚并不能解决疫情问题。而我觉得从经济学的角度思考,健康码的规范本质上也是一种类似税收,用低成本换高社会保障的手段。
试想在疫情时代公民该如何证明自己的健康?信用在这种场景下显然是不可信的。只有制定强规则,让所有人遵守,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社会秩序的下限。举个例子,使用健康码之后,大家可能需要付出一点个人时间。如黄码后需要,主动去验核酸。出入过高危地区出现红码后,需要进行隔离。这自然会对个人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但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这种规则,社会将会是怎样?可以想象的是一定会有别的东西取代这种“规则”,继续保持社会的运转。可能是信用,也可能是权力等等。但这些东西往往是不公平且易摧毁的,它们一旦出现问题,不能继续维持社会平衡,疫情就会爆发。当疫情爆发时,无论是对社会经济的破坏,还是对公民生命的威胁。这些都是直接影响着我们的。通俗地说,社会环境不好时,你的收入都减少,从而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如果有亲人在疫情中失去生命,这些损失都是无法估计的。
而健康码就是一个牺牲小部分人,换取最大程度社会稳定的手段。这对这部分人来说当然不公平,但在经济学角度,这就是最大的“公平”。
供需平衡时,我们无利可图
书中最能震惊我的理念:当一个物品供需平衡时,实际上我们已经无利可图了。
相信大家都了解供求关系,一个物品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会上升,供给大于需求则下降。而亚当·斯密告诉我们,市场“看不见的手”最终会把这个供需量平衡。
接下来我们从一个生意人的角度思考,假如现在市场上有一个商品很火,很多人想买,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这时对我们来说开一个工厂或者小作坊生产这个商品一定是有利可图的。因此我们立马采取了行动,并挣了第一桶金。此时,其他人看到我们挣了钱,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开个小作坊来分这个蛋糕。慢慢地,市场上的商品供求逐渐增多,很快超过了消费者的需求量。商品的价格开始下降。利润空间逐渐缩小,让很多本来打算开工厂的人放弃了这个打算。
看到这个情况很多厂家开始清理库存、低价抛售,准备离场。这使得市面上的商品的价格进一步下降,甚至比生产的成本还低。更多的厂家开始结业。而我们由于前期大量投入生产,买了很多机器、雇了很多工人,短时间内并不想放弃,只能以亏损的姿态留着市场上。
终于,经过漫长的亏损后,大量的厂家倒闭离场,市场供求量大幅度下降使得商品价格回升。我们靠着前期积累的财富渡过了寒冬。市场再一次进入长期的供需平衡,我们的企业也进入了长期的平台期。此时假设,我们每天生产的成本是8000元,而收入是10000元,每天的利润就是2000元。企业总算稳定了下来。
这是一个社会中很常见的情况,过去我们习惯于认为,此时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长期利润的状况了。可是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实际上的利润是0!
为什么会这样?这就要提到我们上文讲的“机会成本”。在会计学中,利润就是把总收入减去总的生产成本。而经济学中,利润应该是总收入减去总成本。这个总成本,应该包括了生产成本以及机会成本。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工厂生产的商品的市场供需以及平衡了,但市场上一定会存在着另一个商品B的需求大于供给。如果我们把每天8000的生产成本投入到生产商品B中,我们的收入会增加到12000元。与生产原来商品的收入相比,我们实际上亏损了2000元,刚好与原来的2000元抵消,利润为0。
这是一个有别于平常的思路,对我传统观念的打击很大。我也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思想上的碰撞。
最后
社交的本质就是一个个的交易,而他在生活中的体现就是一次次的选择。换句话说,我们的每天的生活其实就是面临着一个个的交易。而了解经济学,就是在帮助我们构建自己的交易逻辑。这就是为什么它应当如此的重要。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的知识内容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